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正式公布,巴州區非遺項目《四川清音(巴中清音)》《川?。ò颓哟▌。贰稄埵蟽燃胰繁怀晒α腥朊?! ![]() ![]() ![]() 巴州,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民俗文化豐富多彩,非遺項目獨具特色!截止目前,巴州區已有5個非遺項目先后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分別是《四川皮影戲(巴中皮影戲)》《正月十六登高節》《四川清音(巴中清音)》《川?。ò颓哟▌。贰稄埵蟽燃胰?。 四川皮影戲(巴中皮影戲) ![]() ![]() ![]() ![]() ![]() ![]() “巴中皮影戲”是指流傳于四川東北部巴中市巴州區境內的一種“民間皮雕傳統戲劇人物為主的民間工藝美術品”和“真人操縱皮影演戲”構成的民間綜合藝術?!捌び皯颉啊庇址Q“燈影戲”,它是融皮影的雕刻、燈光的透視顯影和川劇座唱為一體的傳統戲劇,巴州區早在北宋初期就有皮影戲。歷史悠久的巴中皮影戲,是川東北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鄉土味。它能祖輩傳承至今,更進一步說明它是川東北人民精神文化的集中體現,它是人文歷史的見證,富有深厚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人文價值和民俗價值。 正月十六登高節 ![]() ![]() ![]() ![]() ![]() ![]() 農歷正月十六登高,是巴中傳統的民俗節日活動,源于巴人正月十六游山走百病的習俗?!兜劬q時記勝》中寫到“元夕婦女群游,祈免災咎。前一人持香辟人,曰走百病”。據載,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八月,武則天貶章懷太子李賢為庶人到偏遠大巴山的巴中,從此年年正月十六,太子都要登臨南龕山、王望山北望長安,祈求回到親人身邊。百姓感念太子重農墾,恤民情,相邀尾隨陪行登山,久之成俗,歷代不衰。 另巴州志《風俗》篇有載,清時“新正月九日群集望王山燒香,十六日婦女出游謂之走百病,諧南龕寺設大醮會,禮佛請佛。山前有圓洞二穴,婦人無子者以物擲之,視其中否以祈嗣,謂之打兒洞”。由此說明巴中人十六登高習俗沿襲已有千年歷史了。 巴中正月十六登高節的傳統習俗有:游山拜廟、禮佛、摸福壽、打兒洞求子、頭插柏椏驅百病等。 川?。ò颓哟▌。?/strong> ![]() ![]() ![]() ![]() ![]() 川劇,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瑰寶,是中國戲曲寶庫中的一顆光彩照人的璀璨明珠,具有“以文化人、寓教于樂”、“以戲娛人,成風化俗”的宣傳教育作用,是四川、云南、貴州等西南幾省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傳統戲劇藝術?!鞍颓哟▌ 笔撬拇ù▌『拥赖闹匾种?。巴中地處川陜交界,由于地理環境、方言土語、風俗習慣迥然不同等各種因素,自成一體。其獨具的音樂特色、地域特色、河道特色、人文特色,也是川劇河道不可分割有機組成部分。 “巴渠河川劇”是保護和傳承巴渠文化的重要載體,其經典劇目更是難得的寶貴財富,具有極高的文化研究價值。 四川清音(巴中清音) ![]() ![]() ![]() ![]() 清音早期稱“唱小曲”或“唱小調”又因演唱時藝人自彈月琴或琵琶,被稱為“唱月琴”或“唱琵琶”,本世紀50年代以后才定名為“四川清音”。四川清音用四川方言演唱,流行于四川各地及長江沿岸的水陸碼頭,是由明、清的時調小曲及四川民歌發展而成。音樂十分豐富,計有100多支曲牌。如《昭君出塞》、《尼姑下山》、《斷橋》、《黛玉焚稿》、《放風箏》,現代曲目有《布谷鳥兒咕咕叫》、《六月六》、《秋江》、《繡荷色》、《黃繼光》、《趕花會》等等。 傳統的演唱方式為坐唱,即擺上一或兩張八仙桌,演唱者面對聽客正面而坐,主唱者居中(多數為女藝人),琴師坐在主唱者的左右兩邊,月琴、琵琶或三弦在左面,碗碗琴、二胡或小胡琴在右面。五六十年代,四川清音進入劇場,坐唱的形式逐漸被站唱所取代。改為演員自己敲擊竹節鼓打板演唱,配以小樂隊伴奏,樂器有琵琶、高胡、二胡、中胡等。 張氏內家拳 ![]() ![]() ![]() ![]() “張氏內家拳”是指流傳于巴中市巴州區的一種地方民間傳統武術。巴中張氏內家拳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時期。過去傳承方式很保守,寧愿失傳,也不外傳和亂傳,一直在民間以家族方式口傳身授傳承至今。由于巴中張氏內家拳具有健身、內功點穴療病、防身和表演的功能,深受巴中廣大群眾喜愛。經現傳承人張文、劉艷、張辛等大力傳播,目前巴中市三縣兩區內均有練習者。輻射發展至閬中、南充、成都、重慶、西安、北京、天津等地,并已傳播到中亞國家。 |
5月26日,四川省婦幼保健院黨委書記張剛、副院長王獻民一行蒞臨平昌縣,調研指導省婦幼保健院平[詳細]
5月26日,為讓社區居民深入了解并積極參與到科技活動周之中,市科技局局長張明帶隊,市科信所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