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市農業農村系統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著力鞏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規范集體經濟組織運行,加強集體資產監管,保障群眾根本利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全力助推鄉村振興。 ![]() 恩陽區下八廟鎮安居村 2022年 蹄疾步穩 集體經濟組織運行更加規范。按照“五個一”標準,完成1623個村(居)級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信息核對,健全理事會、監事會等組織機構,均在綜合服務設施處規范掛牌。印發《關于推進村(居)民委員會與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政經分離的指導意見》,啟動實施村(居)民委員會與村級集體經濟組織事務分離、賬套分設、資產分管、核算分開。按照“村黨支部統攬方向、村委會負責治理、村集體經濟組織抓發展”的思路,推進新時期村級組織構架建設,建強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組織。平昌縣成立片區聯合黨委和區域帶動型黨組織64個、產業融合型黨組織12個。 集體經濟組織掛牌 集體資產監督管理持續加強。扎實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回頭看”行動,按照“應統盡統、登記造冊、權屬清晰、賬實相符”要求,摸清農村集體資產的總量、結構、分布、效益等情況,清理核實農村集體固定資產167.15億元、扶貧資產14.69億元、資源性資產2026.15萬畝。以數字化改革賦能集體資產監管服務,完成巴中市農村集體資產監管服務平臺5個模塊25個系統建設,1623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資源性資產、經營性資產、非經營性資產、扶貧資產數據錄入監管服務平臺實現“一網通管”。按照“村財縣管”要求,5個縣(區)均設立村級賬務審核記賬中心,145個鄉鎮設立村級賬務票據審核中心,1623個村(居)設立村級賬務報賬員崗位,銀村直連支付成功7086萬元。 巴中市農村集體資產監管服務平臺 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益保障有力。依托全國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平臺開展成員信息比對,引導同一層級成員身份重復人員自愿選擇保留或退出,確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276.82萬人。按照“一人一股、一戶一證”的原則,把集體資產份額制量化到人、頒證到戶,頒發股權證書44.69萬本。印發《關于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推動新型集體經濟發展的意見》,建立健全集體收益分配機制,設置公積金、公益金、福利、分紅比例,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和成員增收。通江縣桅桿坪村按照“4321”比例設立發展基金、分紅基金、公益基金、備用基金,從村集體的青花椒產業純利潤40萬元中拿出50%給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分紅。 通江縣三溪鎮桅桿坪村集體分紅 集體經濟發展穩步向好。持續推進合并村集體經濟融合發展,巴州區棗林鎮青南村等10個村榮獲全省合并村集體經濟融合發展試點先進村。推廣優勢產業引領型、文旅整合特色型、生產生活服務型、聯村聯企發展型、低效園區轉化型等五種新型集體經濟發展類型,全市村級集體經濟持續增長。恩陽區雙勝鎮天良村探索建立村集體、農民、新型經營主體三方互利共贏捆綁式發展機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促進三方共贏》案例獲評2022年度全省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十大優秀案例。通江縣探索基層供銷合作社、村集體股份合作社和農民專業合作社“三社”融合發展,帶動村集體經濟及村民穩定增收,創新“三社”融合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案例入選第三屆全球減貧案例。 通江縣“三社”融合發展 2023年 任重道遠 推進政經分離改革,讓集體經濟組織“動”起來。大力實施村(居)民委員會與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政經分離,全面完成1623個村的資產資源權屬向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移交工作,厘清村(居)民委員會與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職能邊界,讓村(居)民委員會專心抓村級管理和公益性事務,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專注發展集體經濟。充分運用巴中市農村集體資產監管服務平臺,規范集體資金資源資產管理,激活農村資源要素,增強農村發展活力。鼓勵有條件的村集體經濟組織采取向社會公開招聘職業經理人,提升集體資產運營管理能力。 規范農村產權交易,讓集體沉睡資產“活”起來。著力構建“四級聯網、統一交易”的農村產權入市交易框架,完善市、縣、鄉、村四級服務體系。出臺農村產權入市交易暫行辦法,把土地經營權、養殖水面經營權、林權、資產處置、農村股權、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耕地占補平衡指標、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等納入平臺進行交易。做實農村產權入市交易項目包裝,加強農村產權交易項目營銷,加快把資源資產轉化為集體經濟發展動力。推進農村集體資產監管服務平臺系統與農村產權交易信息系統直連直接,實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市場主體間的信息互通,為農村資源盤活、資產營運提供便捷通道。 創新多種發展模式,讓集體經濟質量“強”起來。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采用獨資、合資、入股等形式,探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探索集體經濟組織抱團發展機制,打破區域界限,共同建設集體經濟“飛地”項目,實行標準化、集約化生產,實現均衡發展。支持村集體經濟組織領辦各類合作社,有條件的集體經濟組織成立公司,推廣“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帶動小農戶共同發展。探索村企聯合經營機制,引導企業、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形成“土地流轉+優先雇用”“股份合作+保底分紅”等多種利益聯結方式,共享發展成果。 |